-
举报
-
大同的古称,也就是大同在行政区划层面的曾用名,由于如今的大同往往是指一个地级市级别的行政区划,是县级政区的上一级单位——统县政区,所以我们回顾大同的古称(曾用名)时,就应当主要从“统县政区”入手,回溯大同的曾用名。
古称系列1:平城、平城京、司州、代京
今天的大同城区,在秦汉时期仅仅是一个县级单位,并没有成为更高一级的统县政区的治所。反而,始终是一座从属于雁门郡(治所在今右玉县南部)的县级单位——平城县。所以,秦汉以降,平城是大同的第一个古称。
直到北魏建国以后,定都平城,方才把平城的行政层级提高,使得平城成为北魏国都+司州行政中心。由于北魏在孝文帝迁都以前,一直是“代、魏”两个国号并称(就像殷商一样),所以,平城又被称为:代京。所以,北魏平城时代(386-494),为大同贡献了三个古称:平城京、司州、代京。
古称系列2:恒州、恒安、太平
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,平城京的地位降级,回复到秦汉时期平城县的地位,司州也被改称恒州。东魏(534-550)、北齐(550-577)、北周(577-581)在其先后统治桑干河流域的时期,并未在州级上改名,沿用了“恒州”的称谓。不过,北齐由于军事需要而在平城县设置军区——恒安镇,并且改平城县为太平县,所以北魏洛阳时代、东魏北齐时期,又为大同增添了三个古称——恒州、恒安、太平。
古称系列3:云中、云内、云州、北恒州
北周灭齐以后,北齐恒安镇与太平县便被整编为云中县,隋朝时期为了避杨忠(杨坚之父)之名讳,而改“云中”为“云内”,盛唐时期方才又改回“云中”。从隋唐时期直到辽朝,云中作为今大同盆地的名称,一用就是三四百年,直到被“大同”所取代。在统县政区层面,恒州在唐代先后被改称为“北恒州”、“云州”、“云中郡”三个称谓。
所以,北周、隋、唐时期一共为大同增添了四个古称——云中、云内、云州、北恒州
综上,在辽代正式定名“大同”以前,大同的古称先后有:平城(县)、平城京、司州、代京、恒州、恒安(镇)、太平(县)、北恒州、云中、云内(县)、云州等12个。
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,还望点赞转发支持一下哦
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,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哦
举报 -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