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金风云下的大同变迁,四次搬家,终落“老包头、呼市南、老朔州”,网友感叹“辽金”见证

大同 更新于:2025-10-02 02:06
  • 樱桃20460
    名字搬了四次家,辽金才落到现在这

    老包头、呼市南、老朔州,都当过“大同”。

    网友一句“辽金才定到今天这”,把大同的户口本翻了个底朝天。

    我翻了《辽史·地理志》,清宁八年(1062)升云州为西京,才第一次把“大同”俩字钉在现在的城墙。

    之前那块牌子像接力棒,跟着边地军政跑:匈奴要屯田,名字跟着黄河走;北魏要拱都城,名字又往草原挪;唐朝要防突厥,名字退到雁门关北;直到辽人发现这儿是南北咽喉,才拍板留下,一用就是千年。

    地名搬家,其实是人在搬家,也是安全感在搬家。

    谁掌握通道,谁就把“大同”钉在自己脚下。

    今天的大同能把云冈石窟、华严寺、烟火气一锅端,是因为辽金那次拍板,让城市不再跑,让移民敢扎根,让文化敢堆层。

    历史不是吹出来的,是一块砖一块砖试出来的。

    知道老底,才更珍惜现在的碗里的刀削面。

    城市名字会跑,人心稳了,城就真大了,你说是不是?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